水果屋
发布时间:2017/4/14 12:01:50 作者:甘婷婷 浏览量:847次
小班语言活动:水果屋
南京市翠屏山幼儿园 甘婷婷
一、设计意图:
秋天是个丰收的季节,对于水果有着很丰富的经验,本次《水果屋》中出现的水果都是幼儿在中经常吃的和看到的,对这些水果有着比较丰富而全面的感知,无论上水果的形状、颜色、味道,他们都已经有过比较直观的经验和体验,因此,活动目标是建立在幼儿已有生活经验的基础上的,这个活动比较符合取材于生活这个教学理念。
二、活动目标:
1.初步理解故事内容,感受文学作品的趣味性。
2.理解动词:摘、拉、推、塞。
3.乐意在实践活动中说一说,做一做。
三、活动准备:
1.配套大书及《幼儿画册》。
2,活动室布置了各种果树、葡萄架、西瓜地,上面悬挂或摆放着卡纸做的图片(苹果、香蕉、葡萄)若干。
四、活动重难点:
根据小班幼儿的年龄特点及活动目标,我确定了本次活动的重点和难点。 重点:会用形容词如:红色的,黄色的……描述自己看到的水果. 难点:在老师的帮助与提示下,能简单说出自己的想法。
五、活动过程:
一、谈话,引出活动,激发幼儿的好奇心。 1、“小朋友,你们都喜欢吃什么水果?” (这一环节中请孩子们结合生活经验谈一谈自己喜欢吃的水果,自然地过渡到下一环节。) 2、其次,出示实物水果和课件水果屋,通过老师提问和幼儿回答,初步培养幼儿的观察能力和大胆表述的能力,学说:“红红的苹果,黄黄的香蕉,紫紫的葡萄……” 3、“小朋友们刚才说了好多好吃的水果,可是你们见过用水果搭成的房子吗?”(老师出示用水果搭成的房子,幼儿观察。) “在这座漂亮的房子上,你还看到了什么水果?”(教师提示幼儿还看到了“黄黄的”鸭梨,“红红的”石榴、“黄黄的”柿子等等。) 4、“小朋友谁能猜一猜,这座水果屋这么漂亮,它是谁的呢?”我,我…… 别着急,听老师讲完这个故事,看哪位小朋友能告诉老师答案。 二、教师结合课件讲述故事,通过提问幼儿初步理解故事内容: 1、(通过提问激起孩子听故事的兴趣。) (1)师幼共同讲述故事 秋天到了,熊妈妈的果园长满了红红的苹果,黄黄的鸭梨,紫紫的葡萄……,小熊真高兴呀!这么多水果一下子吃不完怎么办? (2)思考:这么多水果,一下子吃不完,怎么办?谁能帮帮小熊想想办法?小熊和熊妈妈有什么好办法?(让幼儿自己想办法,充分发挥幼儿的想象力。) 2、听完了故事,你们知道房子是谁盖的呢?(小熊和熊妈妈) 3、熊妈妈和小熊为什么要盖水果屋呢? 4、它们是怎样盖的水果屋? 三、幼儿用自己喜欢的水果盖房子 1、水果盖的房子漂亮吗?小朋友你们想盖吗?让幼儿回答:用**来盖**。 2、除了这些水果,你们还想用另外的水果来盖房子吗?用什么水果? 3、请幼儿选择自己喜欢的水果盖房子。 四、延伸活动: 1、我们小朋友已经有了漂亮的水果屋,想不想让其它的小动物也住到里面去呢?现在就让我们一起把水果屋抬出去吧! 2、幼儿随音乐出活动室。
六、活动反思:
在集体教学活动中,教师预设的目标有很大一部分是通过教师的提问来实现的。提问是教师直接引导最常用的方法之一。如何巧设问题,将教育意图通过问题向幼儿传递,激发幼儿的思维与想象,这是旧懊丧在组织教育活动前应反复思考、推敲的重要工作。除了问题的设计应符合幼儿的年龄特点这一基本要求外,本课例中的问题设计还体现了以下几个特点:一是问题类型具有多样性。如:“这是什么呀?”、“它漂亮吗?你觉得哪里漂亮的?”这是比较直接性的问题,“熊妈妈和熊宝宝没有地方睡觉了,该怎么办呢?除了这些水果,你们还想用什么水果来盖房子呢?这些是启发性的问题,“这么漂亮的房子是用什么造出来的”。这是开放性的问题。采取多样性问题可以适宜不同能力水平的幼儿都参与答题,能调动全体幼儿积极参与互动,也可以避免孩子思维的局限性和片面性。二是问题的提出具有层次性,有浅入深,循序渐进。如课例中的问题,从“这是什么?漂亮吗?——这么漂亮的房子你们知道是用什么来造的吗?——那究竟是谁造出了这么漂亮的房子”等等,这些问题逐一提出,犹如剥笋壳一样,由浅入深,由表及里,层层递进,步步深入,渐渐揭示活动的中心目标。在活动中,我们也发现了问题,对于幼儿的回答教师虽然都给予鼓励和肯定,但教师没有针对性的去应当幼儿,只是好好好,没有针对性,没有把幼儿的思路挖掘出来,这些我们每一个老师都要注意的。在操作部分,教师事先画好了一些水果,在让幼儿来装饰水果屋,对于中班幼儿来说,这个操作似乎简单了一些,可以让幼儿自己选择水果来画,再装饰,这样或许幼儿的积极性还会高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