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自私”的转变
发布时间:2017/4/12 12:49:12 作者:颜格 浏览量:746次
“自私”的转变
【案例背景】
进入中班下学期,大多数幼儿还是更多的以自我为中心,玩具掉在地上,没有人捡起来,都说不是我;班级的书本会被撕坏,没有人会发现;同组的幼儿会很容易起争执等。身为一名中班的青年教师,如何有效引导孩子们相互合作?
【案例描述】
一、“自私”情况普遍化
片段一:集体教学活动开始前,孩子们搬椅子回到标记线上,先回来的幼儿将椅子随意的放在标记上,在没有与标记线对齐的情况下,就坐了下来。接着,同组的幼儿一个接着一个回到标记线上来。最后一名幼儿回来后,发现剩余的标记线已经放不下自己的椅子,接着该幼儿就用双手推动椅子,将椅子往同组幼儿中间挤。而同组幼儿并没有人起来调整自己的座椅,使椅子与椅子之间靠靠紧,让同伴能把椅子放在标记线上。
片段二:午饭结束后,孩子们自己搬椅子陆续坐到走廊上看书,每个幼儿手上都拿了一本绘本进行自主翻阅。等到午睡前收拾图书,孩子们已经全部进入了室内,教师发现走廊的地面中间,有一张掉落的绘本页,而孩子们才刚刚从走廊回到室内,却没有一名幼儿主动发现并捡起来。
除了上述的两个片段外,班级还出现了很多类似的“自私”行为,争抢玩具、不愿意分享工具、游戏结束后不能主动整理等等。对于出现这类问题,班级的老师总是需要不断的提醒、利用每次的谈话活动进行相关的教育。有时候还会以身说法,只为了让孩子们了解到怎样更好的与同伴分享、合作。
虽然每次发现问题后,孩子们都能意识到怎样做才对,但下次依然还会出现同样的问题,这也让老师陷入到困惑当中。
二、青年教师的奇思妙想
本班的两名教师,都是属于初出茅庐的青年教师,在对于此类问题影响的后果有所发现后,班级的常规情况渐渐开始让人担忧。
一次午休时间,两位老师针对班级情况进行了一次深刻的分析,导致形成现在班级情况的原因可能有几个方面:
1.现在的孩子大都是独生子女,在家里没有兄弟姐妹,好吃的食物,爸爸妈妈都给他一个人,图书、玩具,也是他个人所有。使他们独占的意识膨胀,自我中心意识加强。
2.班级本学期新加入了三名转学生,而来自不同幼儿园的他们,有着和本班孩子们不同的教育方式,以及不同的常规习惯,孩子们对于集体感就更加陌生了。
3.有经验教师的退出和年轻老师的加入,本班原有一名有经验的教师因为休产假的关系,新加入了青年教师,孩子们对于这样的转变,也有着散漫、被动的小情绪等。
找到原因后,两名老师立刻开始寻求方法,针对孩子们想要表扬的积极性,加入团体的合作,从一个单独的个体到一个小组的集体,让幼儿从中学会合作、分享。
三、我的小组最光荣
根据孩子们所在的小组,分成了六个团队,小组的组长则为每一个团队的队长,队长要负责提醒自己的组员。
孩子们还根据自己的组进行讨论,分别取了六个不同含义的名称:伊莎贝拉、小花、金子、星星、宝石、红星。在取组名的过程中,孩子们首次学会了合作,学会了意见统一。
接着他们还根据了自己小组的个人特征,把自己的头像画进了小组中,老师根据孩子们的组名和头像进行汇总,形成一张大的记录表,依次从周一到周五,每天根据各组孩子们被表扬的次数进行对该组粘贴五角星,为了加大孩子们进步的空间,对于愿意帮助别人、改正缺点等行为也可以加星,每周五进行统计,一周一个轮回。对于获得最多星星的一组可以获得流动红旗,每一位组员也能得到一张大贴纸。
有了鼓励措施后,小花组每天午饭吃的很快,吃完后相互合作将桌面打扫的干干净净,带动了其他组也开始了学习。
集体教学活动前坐椅子,组长会对第一坐下的小朋友说:“靠靠紧、对对齐”。
在老师午餐后打扫时,森森主动帮助老师洗餐具,还能骄傲的说:“我在家也会帮助爸爸妈妈洗碗呢”!
轩轩在发现班级的挂钟坏掉后,担心班级小朋友不能准确看时间,还亲自让妈妈给班级买了新挂钟等等。
为了抓住孩子们之间的积极性,老师也把握着奖励的程度,给有进步空间的孩子更多的机会,尽可能每一个组都能被奖励到,让孩子们一直保持住积极性,愿意为自己的小组一直努力。
【案例分析】
《幼儿园教育纲要》指出:“在生活、学习、游戏中,形成初步的合作意识。”因此,从小培养幼儿的合作意识和合作能力是十分重要的。当今儿童普遍缺乏集体生活的体验,不会处理自己和他人的关系,因而往往就会表现出自私的一面。
当老师意识到班级孩子,因为所谓的“自私”形成的各项问题时,及时进行自我检讨,发现问题的原因,并及时寻求解决的方式。
让幼儿从合作的基本出发,由个体往集体的方向靠拢。从习惯上进行培养合作意识:
1.榜样示范
教师要有意识地对表现好的幼儿或者小组进行激励,给予积极评价和鼓励,往往会激发其他幼儿和小组向他们学习的动机,拓展榜样的示范作用。
2. 创造机会
对于表现突出的孩子给予奖励,对于自我管理能力较弱的孩子则可以给予更多的机会。从纠正自己的小缺点、乐于帮助别人,点点滴滴的小事做起,让孩子体验到付出的乐趣、享受帮助别人的快乐。
3. 教予方法
教师要引导孩子们遇到分歧时大家一起商量,分工合作;遇到矛盾时,要协商解决问题;当玩具或游戏材料不够用时,可相互谦让、轮流或共同使用;当同伴遇到困难时,要主动用动作、语言去帮助他;当自己遇到困难、一人无法解决时,可以主动找小朋友协助等等,在小组的交往中,孩子们也在探索其中的方法。
4.体验快乐
幼儿之间的合作常常会带来积极愉快的结果:完成任务、增进友谊。这不仅对幼儿巩固、强化合作行为和激发产生更多的合作行为有好处,还能培养幼儿与同伴分享快乐的意识和习惯。但幼儿自己常常不能自觉地感受到,因此,我们加入了流动红旗的小组奖励和小组个人奖励贴纸的方式。
5. 及时激励
针对进步不够明显的幼儿或者小组,及时鼓励,教师要有效控制小组之间的差距,让孩子们有一定的努力空间。教师积极的鼓励和适宜的引导下,这类幼儿的合作意识与合作能力会逐步有效地得到培养。
良好的习惯是孩子进步的阶梯。幼儿园阶段是习惯培养的关键期,一位诺贝尔奖获得者说:我的成功归功于幼儿园,因为幼儿园让我养成了良好的习惯。当然,让孩子们去学会分享和合作的习惯,幼儿园的教育是一个主要途径,教师可以利用自身的专业能力去有效引导,但光有幼儿园教育这一主途径还是不够的,还需家庭教育发挥它的无时不在的诸多教育功能,更需家庭与幼儿园紧密配合,优势互补,形成整体合力,达到事半功倍的功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