做一个有魔力的老师
发布时间:2017/4/14 12:36:38 作者:刘佳 浏览量:956次
案例:
春雨绵绵的天气使得小朋友们不得不在教室里进行晨间锻炼,活动室的大循环,午睡房的抛接小动物以及走廊的拍球活动,一开始,小朋友的积极性还是很高的,努力投入到游戏中去,让自己锻炼起来。
可是一刻钟左右,玩大循环的小朋友开始出现了直接走在垫子上而不是用“小蜘蛛”爬或是匍匐前进的方式通过垫子。玩抛接小动物的小朋友开始出现了新的玩法:拿着小动物玩偶开始两个人互相砸对方,砸到的小朋友就开始哈哈大笑,被砸的小朋友也是一脸开心。最后就是玩拍球的小朋友,一开始会好好的拍球,过了没多久,有两个小朋友把球送了回去,有一个小朋友坐在球上看墙上的装饰了,还有两个小朋友在旁边抱着球开始聊天了。
对于这个现象,一开始我没想到“有效”的办法,刚准备去请教班上的老教师李老师,李老师现在是保育员,但她以前也是幼儿园的老师,是一个资深的、有经验的、很懂幼儿的一位老师,遇到问题我也会去请教她,这次我也想去请教她,但是还没有走到她的身边,就看到了一个我很羡慕的画面:玩大循环的小朋友脸上露出了想要挑战难度的自信的笑容,我很奇怪,走进看了,小朋友还是原来的那一批,玩的东西还是小椅子和垫子,但是玩的形式确实发生了变化,小椅子路有的交叉的放,有的在路上放了陷阱“木块”,最后爬行的垫子也改了玩法,从原来的“小蜘蛛”爬或是匍匐前进直接换成了给小朋友跳高保护自己的垫子,期间加上了跳高的环节,由老师的小桌子给小朋友来练习跳高,难度会不断的升级,在这期间,小朋友的脸上露出了开心的笑容,原本冷清的游戏环境,在李老师的改变之下,居然成了小朋友们抢手的游戏项目,在游戏的途中对于不敢尝试的小朋友,李老师会不断的鼓励幼儿参与挑战,完成挑战。
受到李老师的启发,我走到了走廊上,看到拍球的小朋友已经只有两三个了,而且都是抱着球,看着墙上的装饰在聊着天,看到我来了,就拍了两下,完了又开始聊天了,看到这个现象,我并没有说出批评的话语或是对没有拍球的小朋友进行强制性的要求,而是拿了一个球,和他们说:“谁要和我比赛?”拿着球聊着天的小朋友一听,立马就走到我身边,说:“我们来和你比赛。”“那我们比什么?”“在排球的过程中,谁的球先掉下来,谁就输了,怎么样?”他们都一致的说:“好”。看到他们都“上钩”了,我的心里还是很开心的。于是拍球比赛就这样开始了,第一轮是自由拍,没有游戏的规则,只要不掉下来就行。第二轮的时候,为了提升游戏的难度,我故意对小朋友说:“有没有愿意挑战一下?”“挑战什么?”“第二轮我们拍球的时候,左右手各拍一下,看谁的球先掉下来。你们敢吗?”他们还是异口同声的说:“好”“这有什么难的啊。”第二轮的游戏有开始了……
就这样,小朋友们玩了一轮又一轮,在这过程中也没有出现疲惫的神色,当然也吸引了不少小朋友“慕声而来”。
反思:
首先,在游戏的时间上,允许小朋友们按照自己的想法自由的选择游戏,对于中班的小朋友,学本领的时间也就在20~25分钟,在新课改一日课程皆游戏的引导下,晨间锻炼自然也是小朋友学习的一种方式,而这种特殊的学习当然也需要老师灵敏的应变能力,当小朋友出现疲惫的神色时,教师就该考虑时间上的合理状态或是运动的幅度一系列的问题是否适合该年龄段的幼儿。在游戏时一直默默关注幼儿,出现问题时我就要考虑:什么时候介入,以怎样的形式进行介入等问题,介入过后的游戏小朋友们还是很积极、主动、投入,在这期间也会有小朋友模仿我的行为,和别的小朋友进行比赛。让他们尽情的游戏,我知道小朋友就是在游戏中学习与发展的。
其次,在游戏的内容上,鼓励小朋友对游戏进行创新的玩法,在抛接小动物的游戏中,小朋友“发明了”新的玩法就是利用小玩偶,把玩偶当成是沙包一样,无论的砸到的还是被砸的小朋友都是面露开心的神色,而且也锻炼到了小朋友的躲避的技能,一举两得。
最后,在游戏的整改上,这次游戏若是发生在以前,我定然会限制小朋友选择哪个游戏,就在哪个区域玩。通过课程游戏化理论的学习,我也转变了自己想法,小朋友不感兴趣的游戏,是教师自己没有充分理解幼儿,换位思考,对于过于简单或是过于困难的游戏,是我自己也会放弃的,更何况是小朋友,所以在小朋友能够接受的平衡力也好,耐力也好,灵活协调的能力也好,对于小朋友的个别差异适当的增加或是减少难度。
如果在游戏的一开始,小朋友们在游戏时,我就对他们的游戏行为加以训斥,认为他们在游戏中没有积极的加入、投入到游戏中去,那在接下来的游戏时间里,小朋友们玩的时候还会这么的开心的露出可爱的笑脸吗?还能在游戏中获得一系列的技能技巧吗?我想,应该是不会的吧!所以在游戏的过程中教师的适当介入也是能够充分体现这名教师的智慧的,你说呢?当然在游戏的过程中,游戏本身就是一种活动,会生出新的情景,当然不只是停留在一开始的旧游戏之上,它会随小朋友们的兴趣不停的发展着、变化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