学校概况

当前位置:首页 > 科研立交>缤纷教研> 文章

让分享从孩子心里萌芽

发布时间:2017/4/14 15:00:51 作者:潘茹萍 浏览量:938次

让分享从孩子心里萌芽

让分享从孩子心里萌芽

案例背景:

“老师,他抢我的”“老师,他看我的书”“老师,他的玩具太多了,不给我”……每天这样的“呼救声”总是飘荡在班级里,特别是小班的孩子更加的频繁,造成这种问题的原因主要来自两个方面,一个是家庭环境;一个是孩子的认知水平。现在家庭中的孩子大都是独生子女,在家不是小公主便是小皇帝,唯我独尊已经是习惯了,因而形成了别人给我的是应该的,我给别人是不行的,更别谈和他人分享了另一方面幼儿期孩子的发育水平限制了孩子的道德认知水平,他们的道德认知水平仍然处于比较低的阶段尤其是小班孩子基本没有分享的意识。诚然,一个不懂得与人分享的孩子,不仅仅他的社会性认知比较低,社会性行为往往发展较慢因而,尽早对孩子进行分享行为教育,将有利于他们更好地适应社会奠定良好基础

案例描述:

案例一:班级图书角里有很多孩子们带来的故事书本,平时给孩子自由阅读。每天吃过中午饭孩子们会自己自觉的去拿书看。诺诺吃饭很快,于是就拿了一本书看起来。紧跟着冉冉也吃完了,又拿了一本书看。两人紧靠着线坐着,冉冉手上拿着一本印有大鲨鱼的书,吸引了诺诺的目光,诺诺站起来,走到她面前说:“我们一起看这个大鲨鱼吧!”冉冉连忙把藏到了身后:“不给你看,这是我从家里带来的。”“我们交换看吧”诺诺说着,一边把自己的书给她,一边用手去拿冉冉的书,就在这时,冉冉大声地叫着:“老师,他抢我的书。”了解完整个事情后,我问冉冉:“你愿意和他分享一起看书么?”冉冉摇摇头;我又问:“那你愿意和他交换看么?”她还是摇摇头。后来,老师问她为什么不愿意,她说“这是我的书!”

案例二:孩子刚入园,带来了一些自己喜欢的玩具安抚情绪。每次玩游戏的时候,老师就会鼓励孩子们去相互交换和分享玩具玩。小哲带来了一个挖土机,他在“开心乐园”快乐的玩起来了,萌萌走过来,看见以后,也想玩,就靠近他:“我也想玩。”小哲连忙收到身后:“这是我的。”萌萌很无奈,然后找老师帮忙,老师了解后,问小哲:“你愿意跟他分享玩么?”小哲摇摇头。“为什么呢?”“因为他没有带玩具,拿什么跟我分享呢?”孩子一边说着,一边摆弄着他的挖土机。

案例下午吃点心的时候到了,今天吃的是热狗和苹果。今天吃的比往常快多了,因为有他们最喜欢吃的热狗。就在这时,辰辰、然然、晓晓等几个先吃完的孩子走到老师面前:“老师,我还想吃热狗,我还想吃苹果。”我看有多余的,于是就请他们吃了。就这样连续好几个孩子都想吃,都来拿了。多多也吃完了,他走过来经过老师的同意正准备拿的时候,和旁边的轩轩同时拿住了最后一个热狗,两人相互看看,多多一把拿了过来,轩轩看着他,很无奈的坐了下来,眼里泛起了泪花。就在此时,多多准备用嘴巴咬下第一口热狗时,老师走了过去,拦住了他:“多多,你手上拿的是最后一个热狗了,你看看你旁边的轩轩小朋友,她也很想吃,你愿意分一半你的热狗给她吃么?”多多看着老师,弱弱的摇了摇头,有点不好意思的说:“这个热狗太小啦!”“可是她是你们这组的小朋友啊,你想看着她这么伤心么?”多多的头转过去了,这时候,其他孩子都在看着他们。他又把头转过来,用手撇了一小片给轩轩吃,轩轩急忙说:“谢谢!”然后高兴地吃起来了。老师悄悄地在多多耳边说:“你看,你分享了一点点热狗给轩轩吃,她多高兴啊!”事后,老师在全班小朋友面前表扬了多多,多多满意的笑了。

案例分析:从案例一、案例二中,不难看出,孩子们不是不愿意分享,而是心中有“等价值”的分享条件,我把东西给你,你也要有东西给我才行。并且要自己认为“值得交换”的分享,比如,经常弄坏东西的孩子是“不值得”和他分享的,慢慢的这似乎成为了一种恶性循环,导致了某些本就缺乏分享意识孩子的进一步意识恶化。案例三中,孩子在家都是吃独食长大,爷爷奶奶很溺爱,要什么就给什么。把在家中独占的意识自然的会带入幼儿园里,但是经过老师的引导和在全班幼儿面前的表扬刺激,孩子还是愿意的,虽然只是走出了一小步。

案例反思:

幼儿交往能力的培养是一个长时间的连续过程,我们应该从幼儿入园起就注重孩子这方面能力的培养。分享、轮流、协商、合作等等的交往技能都应该从小抓起,贯穿在孩子日常生活的点点滴滴中,并通过家长的配合与支持,使孩子在反复的磨练中积累经验,获得成长。孩子的分享行为是一种综合性行为,也是社会性行为的一个重要方面。在幼儿园里,教师通过多种途径和灵活多样的方法来培养幼儿自发的分享行为,让幼儿充分体验给予带来的快乐与满足,感受人与人之间的温暖。

采取措施及实施过程:

 一、通过教育活动激发幼儿分享意识。

案例一:今天进行的集体教育活动是《甜甜的河水》,是一次对外的公开课。班上一半的孩子去参加活动了,活动结束后,每人都得到了一根棒棒糖。但是,老师要求每个孩子回到班级要和其他小朋友一起分享。在路上,老师对文文说:“小文,你愿意把你的棒棒糖跟我分享么?”他摇摇头说:“这是客人老师给我的。”“可是客人老师说要找一个人一起分享的呀!”“可是我不愿意”说着把棒棒糖藏起来了。回到班级,老师又提醒孩子们要向小熊学习,把棒棒糖和别人一起分享。(一大半孩子能做到愿意和别人分享,个别孩子悄悄地把棒棒糖藏进了自己的衣服口袋里。同时老师还拍下了一起分享棒棒糖的孩子的快乐照片)

分析:《甜甜的河水》是一个有趣的故事,讲述的是小熊有一个棒棒糖想自己吃,看见小鱼来了就藏起来,等到小鱼走了再吃,发现自己一个人吃的很不开心,最后把棒棒糖放进河水里,让河水也变得甜甜的。通过这样的故事,引导和启发孩子也要与他们分享。并且拍下了分享的时刻—孩子们满足的笑脸,刺激了孩子们分享带来的快乐;再次给另一半孩子巧克力,他们都知道要和好朋友共同分享吃。

二、抓住教育契机,进行连锁反应培养幼儿的分享意识。

案例二:“老师早上好”伴着这一声清脆的问好声,我知道星星和晨晨来了。奇怪的是今天两个人和往常不一样了,特别高兴,虽然还是有点不好意思地躲在了妈妈的身后,但是我发现了与往常不同的就是星星手里拿着一袋东西,他主动走到我面前,高高地举起了他的东西给我看:“老师,我带了大白兔奶糖,我是带给小朋友吃的。”晨晨也跑过来说:“是的,我们想和小朋友一起分享的。”我问:“为什么呢?”星星说:“因为昨天有小朋友请我吃草莓了,我们都谢谢他了,我也想。”虽然孩子表达的不完全,可我知道,分享的快乐已经慢慢在孩子心中发芽。抓住这个机会,今天,我在班级里让星星和辰辰带着自己的大白兔奶糖和别人一起分享了,两人笑的合不拢嘴,说还要带礼物来和小朋友们分享。

分析:幼儿在感受别人分享事物的快乐中体会到分享的意义,由此引发自己心里分享的种子,萌发分享的小芽。

三、班级环境的融合。

发挥班级里各个区角游戏的功能促进幼儿分享行为的发展。比如书吧:投放一些关于分享的故事,供幼儿欣赏、讲述;玩具分享区:可以设置一个分享角让幼儿在家中带一些自己喜欢的玩具和其他幼儿交换玩;小舞台:在表演里让幼儿表演一些关于分享的故事,如:孔融让梨等。

四、家园合作,共同树立幼儿的分享意识。

  幼儿早期的分享行为,主要来自于家长、老师等人的提示和鼓励。在一段时期内,孩子尚不能把它变为自己的自发行为。因此不仅仅在幼儿园里老师的引导和教育,在家家长也要时刻提醒。并且要一改以往“独占”的家庭风气,比如:在吃东西的时候不要让孩子一个人独食;带孩子出去玩的时候,以身作则引导孩子谦让他人。

 

上一篇观察记录—中班幼儿发展

下一篇美工区剪纸观察与分析

版权信息: 南京市翠屏山幼儿园 管理登录

备案号:苏ICP备2021048345 苏公网安备32011502010427号

网站建设:南京裕后网络科技有限公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