图书角的“新游戏”
发布时间:2017/4/14 10:05:25 作者:季雅茹 浏览量:847次
【案例背景】
阅读作为儿童生长过程中的一项自然需要,并非单纯的读图或是读字,审美体验、情感满足和认知需求都在这一过程中得到发展,这说明儿童的早期阅读教育是一个相当漫长且具有潜移默化性质的教育活动。当小班幼儿第一次主动翻动书页时,自主阅读的小种子便开始悄悄埋入泥土、生根发芽,可每当我们将精心挑选的图画书填满所有书架时,不到一会儿孩子们就全部“看完了”。阅读时间结束后,原本整洁的图书角里好似席卷过一阵飓风,不堪一击的图画书奄奄一息的散落在书架上,无论书架上的图画书多么精彩有趣,孩子们似乎总能找到更有趣的图书“新游戏”。
【案例描述】
小柯站在图书角区角牌前望了望,立刻对坐在椅子上发呆的悦悦喊道:“你今天选了看书!”悦悦转移视线,用不太圆润的翘舌发音说了句:“是呀,你问这个干嘛?”小柯立刻咧嘴一笑:“我也选的,一起看一起看!”于是,小柯急匆匆的拉着悦悦来到了图书角。几个舒适松软的抱枕摆放在地垫上,书架上摆放着一排排封面颜色各异、故事性丰富的图画书,巨大的图书海报张贴在图书角门口的书柜上。
小柯先脱了鞋子在图书角的地垫上蹦了蹦,然后“呵呵呵”的笑起来,悦悦看了看小柯也立刻蹲下开始脱鞋。小柯转身看着一层一层摆满的书架,盘坐着拿起了一本《朱家故事》开始翻阅起来。
“这个是什么?”脱完鞋的悦悦指了指画面上妈妈留下的字条问道。
小柯摇摇头,伸手的翻了几页。
“谁变成猪了?”悦悦又指着画面上的三只猪问道。
小柯还是摇摇头,扭头说道:“我不知道。”说完,他又抓捏着书页迅速地翻了几页,皱着眉头仔细盯着画面“摇头晃脑”。悦悦先是凑过去看了几眼,然后盯着书架仔细打量起来。
“老师说过这个小鱼的故事。”悦悦捧着《小黑鱼》趴在小柯身旁翻看起来。“有好多鱼。”悦悦一边翻着一边喃喃自语:“它们变成了大鱼。”
“看完了!”小柯突然一咧嘴:“换一本!”说完,他迅速地翻完剩下的页面,随即把手中的《朱家故事》扔在了一边的地垫上,又从书架上拿了本书。这一次,他选择了粉色封面的《小牛的春天》。悦悦看了看小柯,也将手中的绘本扔在一边并说道:“我看完了。”说完,她又仔细打量起书架来。
“看这个,黄色的!”小柯指着黄色封面的《巴巴爸爸》说。
“那就看这个。”悦悦笑着拿起《巴巴爸爸》翻了翻。
小柯“哗啦啦”一下子翻完了《小牛的春天》,然后又将其扔在一边,咧嘴笑着说:“又看完了!”说完,他的视线再次落在了整齐的书架上。而一边的悦悦听到小柯的声音,也再次扔下了手中的《巴巴爸爸》,笑着说道:“我也看完了!”
阅读活动刚刚进行进行了几分钟的时间,悦悦和小柯都对《朱家故事》的画面内容都表现出了诸多疑问;小柯的兴趣点已经完全从阅读图画书转移到了选择图画书;受到小柯的影响,原本愿意阅读图画书的悦悦也不再关注图画书的内容,同样将注意力转移到了“我看完了”的游戏中……这些行为先后折射出了一个过程——幼儿对图画书内容的兴趣在逐渐消减最终不复存在,而这个过程只用了几分钟的时间。是图画书出了问题吗?带着这一疑问,午睡前,我将上述活动中颇受争议的《朱家故事》作为了睡前故事进行朗读,幼儿在我的阅读声中缓缓平复心境,进入梦乡。
优美的乐声飘进了睡房,陆续起床、穿好衣服的孩子们搬着小椅子开始进行自主活动。
小柯搬着椅子在教室中间站着不动,眼睛盯着图书角的书架看了一会儿,然后放下椅子往图书角走过去。他脱完鞋,还是拿起了那本《朱家故事》,盘腿坐在地垫上认真的翻看起来。
“朱家爸爸,儿子。”他翻开第一页。
“早餐呢?快点啊。”他指着朱先生和儿子们张开的大嘴,模仿着我讲故事时的神情。
“妈妈要洗碗,水池、碗,水龙头。”他指着第一幅图。
“铺床,床单,被子。”他指着第二幅图。
“吸尘器。”说完,他翻过下一页。
……
【案例分析】
1.阅读兴趣——复杂的画面内容阻碍了幼儿的阅读兴趣。
回顾第一次阅读活动前,小柯脱完鞋兴高采烈地在地垫上蹦蹦跳跳,可没过一会儿小柯又决定坐下看书,这样的行为表现出小班幼儿特有的心理发展特点:薄弱的坚持性与较短的注意时间。从小柯兴高采烈的拉着悦悦一起来到图书角,再到他“摇头晃脑”的阅读动作和悦悦的不断提问都表现幼儿出对阅读的渴望和期待,这源于一日活动中我们经常为幼儿讲各种各样的绘本故事,帮助幼儿养成了良好的“听故事”习惯。但之后,小柯的阅读兴趣迅速消减,使他“迅速地翻完剩下的页面,随即把手中的《朱家故事》扔在了一边的地垫上。”很显然,小柯尝试过仔细阅读、观察画面内容,可悦悦的两次提问都以失败告终,说明在阅读《朱家故事》这本书时,小柯和悦悦对于通过观察画面、发现画面关联最终理解故事内容的阅读模式有些困难。
我反复翻阅《朱家故事》这本图画书,发现这其实是一个非常有趣但却涵义深刻的故事。故事中,作者安东尼·布朗用夸张和讽刺的手法描绘了在每个人的生活中都承担着重要角色的人——妈妈。故事里的朱家爸爸和儿子“茶来伸手、饭来张口”,妈妈该怎么办呢?对于小一班的宝宝们来说,这是一个全新且从未说过的故事,封面上的妈妈背着朱先生和儿子们似乎不堪重负,这样的画面很容易就能吸引孩子的目光,但翻开扉页后,每一个人物的表情、动作都十分丰富,每一个场景的刻画、表达都细致入微,这让整本书的每一页都显得相当充实。朱先生和儿子们询问早餐时张着的大嘴、瘫坐在沙发上时的无所事事以及变成猪时壁炉上装饰画的巧妙暗示,每一个细致入髓的细节设计都在诉说着这本图画书的精妙绝伦。但对于小班幼儿来说,如此复杂的画面内容使幼儿无法理解画面所表达的故事情节,阻碍了幼儿阅读的兴趣。
2.活动内容——无意注意产生的游戏活动替自主阅读活动。
没有文字的帮助,小班幼儿无法只通过观察画面从而理解故事内容。因此,当幼儿发现自己无法理解画面内容时,无意注意产生的游戏活动便替代了自主阅读活动,小柯和悦悦不再有耐心地翻阅书页,随意的将书本扔在地垫上,这一行为反映了幼儿已经对这本书完全失去兴趣。但这并不能说明《朱家故事》这本书并不适合本班幼儿,恰恰相反,当我午睡前为幼儿讲过这个故事之后,小柯依然愿意主动翻阅这本图画书,并从他主动来翻看这本书的行为来看,我的“讲故事”行为不仅能够帮助幼儿理解故事,更能够帮助幼儿根据已知故事内容仔细观察画面,从而简单复述每一幅图所讲述的故事情节。
3.学习品质——同伴间的相互干扰削弱了幼儿自主阅读的坚持性。
案例中,当悦悦看到了书架上那本淡蓝色封面的《小黑鱼》时,曾经老师为宝宝们讲故事的画面便立刻浮现于脑海,这段记忆促使悦悦翻阅《小黑鱼》并开始了自主阅读的过程,可这段过程很快就戛然而止,这是为什么呢?回顾案例片段,我发现小柯和悦悦的阅读活动并非毫无交流,同伴间的语言与肢体的交流似乎对悦悦的自主阅读活动产生了很大的影响,而之后的“我看完了”、“我也看完了”这样的语句演变成了一种幼儿间的小游戏,直至完全脱离了阅读活动本身,这源于周遭环境与同伴对幼儿的无关干扰,也源于自主阅读活动目的的不明确,造成了幼儿在图书区内“无事可做”的状态。
【案例反思】
1. “息息相关”——阅读环境中融入亲子阅读的痕迹,激发幼儿的阅读兴趣
阅读环境的创设除了老师的精心设计,还应该鼓励幼儿的参与。在幼儿的一日生活中,除了通过教师讲故事帮助幼儿阅读各种各样的图画书,我们还可以发动家长在家庭环境中一对一进行亲子阅读。在亲子阅读活动中,我们可以鼓励家长为幼儿的阅读留下各种各样的痕迹,如拍摄阅读时的照片、画一画自己喜爱的图画书人物等等,将这些与幼儿息息相关的阅读痕迹丰富在图书角的环境创设中,激发幼儿的阅读兴趣。
2.“量体裁衣”——分析幼儿的阅读特点,为幼儿的自主阅读活动合理提供图画书。
培养幼儿自主阅读能力是早期阅读教育的关键,在小班阶段的自主阅读活动中我们需要分析幼儿不同的自主阅读特点,合理提供阅读内容。
(1)新读物的阅读。
新读物是指幼儿完全陌生的图画书,小班幼儿的新读物阅读通常是最先寻找某一画面中的关键人物和次关键人物,再通过画面细节来分析人物与人物之间存在的联系,最后才能进行画面与画面间的关联,理解故事内容。这样的阅读行为对幼儿的阅读习惯和图画书的画面特点都提出了较高的要求。
(2)已知读物的阅读。
已知读物是指幼儿已经听过、或从其他途径了解过这个故事,已知大概的故事内容,能够根据已有经验对照画面内容进行经验复述,在这一过程中再次观察画面。
对于还并未养成良好阅读习惯的小班幼儿来说,在自主阅读活动中提供故事性丰富、画面复杂的新读物并不适合,一旦幼儿对图画书失去了兴趣,那么无关干扰所产生的其他活动便会成为主导活动。如案例中的《朱家故事》就并不适合直接投放在图书角中,需要教师帮助幼儿先适当理解故事内容后再由幼儿逐一对照画面内容进行自主阅读,而对于一些故事人物单一、画面内容简单的图画书则可以直接投放在图书角中进行新读物的自主阅读。
3.“孜孜以求”——了解所投放的每一本图画书,挖掘隐含的教育意义。
当我们在丰富幼儿的图书世界时,我们所投放的每一本书都应该是我们作为教师仔细了解过的,这里的了解并非简单的翻一翻、看一看。儿童图画书作家梅子涵曾经说过,成人需要和儿童共同阅读,才能理解幼儿阅读的快乐。有些图画书并非画面所看上去的那样简单,例如《朱家故事》的结尾:朱先生和儿子们做好了晚餐,妈妈卷起袖子修好了汽车。如此表达的涵义十分之复杂:家庭间的琐事应该所有的家庭成员共同分担;同时,爸爸能够做事情妈妈也能够做到,表达了男性与女性相互平等的家庭关系。尽管幼儿并不能完全理解这其中的涵义,但我们并不能泯灭这些教育意义所存在的价值。挖掘每一本图画书所带来的教育意义,让图画书在每一个幼儿的童年时光中熠熠生辉。
4.“分散”图书角——给幼儿一个“私人”空间。
小班幼儿的阅读活动总是伴随着“喃喃自语”而进行的,他们会不由自主的向别人描述自己所看到或是感兴趣的事物,因此同伴间的相互干扰也是影响幼儿自主阅读活动进行的重要因素。在日常阅读活动中,我们可以适当分散班级内的图书区,除了可进行同伴阅读的图书角外还可创设一些范围更小、可供幼儿独立阅读的“私人”阅读空间,在充分利用教室空间的同时,引导幼儿进行更加自主、专注的阅读活动。
5. “延迟满足”——促进幼儿良好阅读习惯的形成。
“延迟满足”不是单纯地让孩子学会等待,也不是一味地压制他们的欲望,更不是让孩子“只经历风雨而不见彩虹”,说到底,它是一种克服当前的困难情境而力求获得长远利益的能力。在阅读活动中,我们可以要求幼儿轻轻翻书、慢慢翻页,案例中的小柯总是习惯“一翻好几页”或“抓捏”书页,这样的阅读习惯是幼儿急不可耐的一种行为表现。因此,在阅读中提出轻轻翻书、慢慢翻页的阅读要求不仅能够培养幼儿耐心,还能有效避免扔书、折书等一系列不爱护书本的行为。
在评价幼儿的阅读活动时,我们总是习惯去审视幼儿在阅读活动中的表现,而忽略了幼儿在阅读活动中的体验。我们不能仅仅关注到孩子们在图书角里发明的“新游戏”以及阅读活动结束后被“飓风”席卷过的“废墟”,更应该追本溯源——分析这背后所隐藏的原因。对于坚持性较弱、注意时间较短的小班幼儿来说,有些阅读并非快乐的体验,我们应该站在幼儿的角度去寻找更多有趣的图画书、去发现更多有益的阅读方式,重视幼儿在阅读中获得的情感体验和习惯养成,帮助幼儿在他们的创想世界中树立起一座座高耸入云的高楼大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