牛奶罐引发的思考
发布时间:2017/4/14 10:05:35 作者:许晓媛 浏览量:856次
牛奶罐引发的思考
案例实录:
最近班上的孩子们似乎对建构类的游戏情有独钟。早晨入园一大群孩子围在建筑工地的垫子边上,小马一个人在把刚搬出来的一箱牛奶罐子垒起来,逐渐变高的罐子吸引了不少孩子的兴趣。小马继续往上搭建,垒高的牛奶罐子逐渐超过了孩子们的高度。好几双小手拿着牛奶罐往上举了又举,却都没有垒加成功。孩子们看到了站在边上的我,
“我们可以站在椅子上吗?”当中的一个孩子再询问我的指示。
“不行,老师说过不可以站在椅子上,会摔跤的。”
一双双小眼睛在紧巴巴的等着我给他们肯定的回应。我依旧站在那儿看着,没有讲话。
“那我们再想想办法!”一个声音从孩子们中间传了出来。
小马转身向着一个箱装着大牛奶罐子的纸箱走过去,拿了一个放在了垒高的罐子边上,一只脚站了上去,另外一只脚悬空着,两只手臂用力的向上够着,颤颤巍巍的身体还是没能够保持住平衡,落了下来。周围孩子们的目光都小心的盯着牛奶罐,生怕它们一不小心落下来。小马又一次站到了刚才的奶罐上,紧紧的抿着嘴巴,坚定的面容让我都觉得他一定能够成功。是的,他放手的那一刻,罐子稳稳地落在最顶端,没有掉下来,孩子们开心的都拍起了小手。小马的脸上露出了害羞的笑容,低头龇牙腼腆地笑了一笑。
我低头的瞬间,被孩子们不知道什么时候做的举动感动了,高高竖起的牛奶罐四周多了很多大大的牛奶罐,围在四周。我知道,孩子们的目的是为了保护这个竖起的高塔能站稳。这样我想起了中国一个“人塔”的团队,孩子们冥冥之中都在为小马的这一挑战在保驾护航。
“1、2、3......18、19......”。
“好高啊!”
“老师,老师,我们搭到20个了。”
孩子们兴奋地跟我说着,一个个在头上还比划着有没有罐子高。
“这么高啊,有许老师高吗?”有的孩子问。
我走向前去,站在罐子前比划了一下,果真要有我高了。
“你们想不想继续往上加?”我问。
“想!”几乎是异口同声的回答了我。
站在小椅子上,孩子们递了一个牛奶罐给我。刚刚往上叠加,下面就开始有点晃动了。
“许老师,你要小心。”孩子们可能是出于关心也可能担心这一次的尝试会失败,有的孩子在下面提醒着我。
“老师你用那一头。”下面小马给我了个建议。
我再次尝试,果然成功了。原来牛奶罐有一头是稍微小一点,直接可以放到大的那一头里面。这样就不会出现两头一样大叠加出现的滑动情况。
“还要加吗?”我低下头问了孩子们的建议。
在挑战第22个的时候,“塔”倒塌了。
这个偶发的游戏就这样结束了,不过孩子们的兴致还在高涨中。在接下来的几天游戏中,这个被孩子们称作“挑战不可能”的游戏,最高纪录为牛奶罐垒高24个。成功创下了我们班的班级“吉尼斯”记录。
案例分析:
这是班上偶然发生的一个建构游戏。由于最近班上区域环境在调整,原本在角落的建构游戏移动到班级教室的中间。一筐被一起的牛奶罐放在了一个比较醒目的地方。孩子们自发的玩起了尝试垒高的游戏。垒高对于大班幼儿来说,是一个已经比较熟练的技能,但为何这个游戏会如此的受孩子们的喜欢?下面就这个案例引发了一些思考:
一.游戏材料的生活化
《纲要》)中明确指出:“幼儿园教育应尊重幼儿的权利与人格,以游戏为基本活动,促进每个幼儿富有个性地发展”。教师创设一种宽松和谐的环境,提供丰富的材料让幼儿可以凭自己的兴趣,选择自己想做的事情。
牛奶罐是生活中最为常见的材料,在建构游戏中可以用来各种各样的搭建活动。材料的提供应放在幼儿可以随手可取的地方。在这次偶发的游戏中,幼儿敢于挑战新鲜的事物,对于挑战新的高度充满兴趣。被遗弃在角落的牛奶罐被重新利用,显示出幼儿在“玩”材料上有自己独特的想法和创意。
皮亚杰提出:“儿童的智慧源于材料。”教师在提供材料时要针对幼儿的年龄特点、兴趣投放。低结构材料更吸引幼儿去思考、探究,从而发展幼儿的各种能力。生活中有很多可以被收集、利用的材料供幼儿进行建构游戏。在材料的收集上,教师可以在班级特定的地方摆放相应的收集箱,供家长提供日常废旧物品。家园之间的配合为幼儿的游戏提供了一定的保障。幼儿在操作使用生活化材料的同时更易激发已有的经验,更好的促进了游戏的开展,更有利于幼儿创造性地开展游戏。
二.生活经验的丰富化
生活经验的丰富程度决定着幼儿建构水平的高低。幼儿的结构游戏的表现大多来源于周围生活。孩子的生活经验和知识经验越多,游戏的内容就越丰富,充实与新颖。在于幼儿探讨这次游戏的名称时,幼儿的创意很独特,也有幼儿提出这和自己在电视上看的节目一样。幼儿在讲述挑战“吉尼斯”记录时,对于挑战垒高牛奶罐的兴趣更加浓厚。在这次偶发游戏活动中需要有一定的知识和技能技巧。如牛奶罐垒高时的方向性、叠加时需要观察到的细节。我国教育先驱者陶行知指出:处处是创造之地,天天是创造之时,人人是创造之人。生活中丰富幼儿的见闻,看到的多,听到的多,说的多,动手做的多,幼儿就更易用生活中的材料将自己的经验呈现出来,用不同材料拼搭出千姿百态美丽的造型。
三.教师指导的情境化
教师介入幼儿游戏时,抓住幼儿游戏的发展的兴趣,以参与者的身份介入,让自己成为幼儿游戏的“玩伴”,不要打断游戏的进行。在本次游戏中,老师在观察幼儿时,在幼儿寻求帮助时,尝试了让幼儿先自己讨论、尝试。适时的等待给予幼儿充分探索的空间。幼儿在自我实践中常侍互相讨论、解决问题。在给予幼儿适时的帮助同时,再次激发幼儿挑战的欲望,激发幼儿尝试挑战自己能力的极限,更好的锻炼自身能力。在之后的游戏中,教师可放手让幼儿尝试更高的挑战,没有老师的支持,幼儿可以站在椅子,桌子等地方,去挑战新的高度。把游戏活动的权力还给孩子,走进幼儿的游戏,关注幼儿的活动需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