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青菜蔫了”所引发的自主性学习
发布时间:2017/4/14 10:25:36 作者:戴思琦 浏览量:943次
案例背景:
建构主义给我们的一个重要启示是:知识是来源于主客体的相互作用的,而在幼儿的学习过程中,这种相互作用更明显的表现为幼儿对材料的操作活动。幼儿在操作材料的过程中,获取有关这些材料的个人经验,此外,幼儿也在操作过程中和同伴、教师发生互动,这对于他丰富、修正个人的经验是非常有利的。为实现这一目标,幼儿园创设了幼儿园自然角活动,它是幼儿体验操作形成知识经验的一种重要途径。自然角能够集中而真实的反映自然环境中的事物,方便幼儿在日常生活中进行随机和长期的观察活动,激发幼儿主动探索的兴趣和使幼儿保持对周围事物的敏感性和责任感。
案例实录与分析:
案例实录
意外的发现
周一的早晨,孩子们还没有入园。李老师和王老师正忙着进行教室内外的清洁工作。“哎呦,这盆青菜已经蔫了,我去给它们浇点水。”王老师在自然角那儿端着花盆喊了起来。听了这话,李老师似乎想到了什么,连忙喊道,“哎,先别浇水,看看有没有孩子会发现这个问题。”李老师制止了王老师的举动。
为了让孩子们能及时的发现自然角里青菜的变化,李老师把孩子们种植的六盆小青菜(每组孩子种一盆)统统端到了地上。
引起注意后……
自由活动时间到了。幼儿A来到自然角里看自己带来的小仓鼠。幼儿B也跟着过来了。
“A,你在看什么呀?”幼儿B问她。
“有几青菜倒下来的,是死掉了还是枯掉了呢?”幼儿A表情很严肃的说。
“应该是死掉了吧!”幼儿B刚说完便往教室里跑,将这件事情告诉了李老师。
李老师假装很震惊地随着幼儿B来到班级自然角。“哎呀真的,这几颗青菜为什么会倒下来,究竟是怎么回事呢?”李老师高兴地对孩子们提出了问题。
大胆猜想为什么?
“我想是枯掉了吧。”幼儿B说。
“肯定是因为它长的太长,撑不住了才会倒。”幼儿C提出了自己的看法。
“可能是断了。”我听见幼儿D在旁边轻轻的说了一句。
其他的孩子也热烈的议论起来。有的说是因为这些青菜已经老了没劲了;有的说种的时候就没种好;也有的说有缝了,夹不住了;还有的说是因为泥土的原因。
动手动脑,探索发现
于是李老师让孩子们试着比较软硬不同的泥土里的青菜,结果发现有的盆里湿湿的,青菜都没倒,而水干掉的,有好几棵青菜都倒下来了。
“青菜就和花一样也要喝水,它没水喝就会死掉,所以倒了。”幼儿E大声地说。
“那有什么办法能让倒下的青菜再竖起来呢?”
听李老师这么一问,F等几个小朋友连忙伸出了小手去扶那几棵青菜,可是手不能松开,刚一松开,青菜就又耷拉下来了。孩子们纯真可爱的以为助青菜一臂之力,它就能站起来。不过这样一试,他们倒是确信了靠这样的办法不成。
“谁再来想想有什么好办法?”李老师又追问了一句。
“还是浇点水给它喝吧。”孩子们推选D去弄点水来。D拿了一只杯子刚走了几步就折了回来问大家:“是接冷水还是热水呀?”大伙儿被他问愣了,李老师也故作不知。最后E抹了抹脑瓜说:“应该接冷水吧,热水还不把它烫死啊。”幼儿D小心的端了一杯自来水浇到了盆里。
分析
李老师敏感的察觉到自然角中丰富的学习资源,但并不急着直接告诉孩子,而是创设了一定的情景,让幼儿自己通过观察比较来发现问题,探索问题。
在自然角活动中,教师创设的情景对幼儿的探索活动有积极的作用,但教师精力有限,并不是每一次活动的开展都能为幼儿创设良好的探索环境,因此,鼓励幼儿大胆自由的探索、自主发现问题也是一种很好的启发方式。
蔫了的青菜和其他生机勃勃的青菜之间形成鲜明对比,这促使幼儿意识到问题的存在,这样教师就不需要直接提出研究的问题,而可以自然的引发幼儿自主研究了。一般在自然角活动中,也是以幼儿主动发现问题,以解决问题为主线来开展活动。
幼儿大胆的假设为解决问题提供了一些思路,这是幼儿进行思考而得到的方案,教师应当尊重幼儿的想法并积极鼓励幼儿动脑。
鼓励幼儿采用自己的方案来解决问题,幼儿在操作过程中既能验证自己的方案可不可行,也能和同伴交流协作调整自己的先前经验,最终形成正确的知识经验。
上述案例,在自然角活动组织实施过程中由问题的提出到最后问题的解决,我们都能发现,教师在其中的引导有着不可或缺的作用。我们在活动过程中既要给幼儿充分的自由,给他们主动的探索的机会,也要发挥教师应有的引导、合作的角色作用,以保证幼儿高效的解决问题。
案例反思:
自然角为幼儿提供了一个更加宽松、自由的活动空间,在自然角活动开展的过程中受到诸如教师的儿童观、教育理念、课程观等众多因素的影响,呈现出了纷繁复杂的状态。在自然角活动开展的过程中也出现了很多问题,如幼儿在自然角活动中缺乏操作;自然角活动中幼儿缺乏协作、互动等等。要使自然角能够担负起对幼儿进行科学教育、培养幼儿科学素养的职责,教师在自然角创设和活动开展中需要注意以下几个方面:
(一)呵护好奇心
幼儿有与生俱来的探索欲和求知欲,世间万物都很难逃出他们那一双敏锐的眼睛。面对自己感兴趣的事物,幼儿会集中精力去观察、触摸、摆弄和操作,并表现出他们对渴望认识周围和学习知识的需要。教师要关注幼儿的这份好奇心,而不能忽视甚至嘲笑幼儿“怪诞”想法和“奇异”发现。教师对幼儿的关注将给幼儿带来更多的鼓励、更多思考,从而有更多的收获。
(二)提供机会创造条件
个体的认知是通过主体和客体相互作用的过程建构起来的。幼儿身边的问题,对其而言是最具体、最有意义、最容易了解的。教师应积极地为幼儿提供大量的与事、物接触的机会,创造发现探索的条件。在“青菜蔫了”案例中,教师将幼儿种植的各种植物,如蚕豆、青菜、绿豆等摆在地上,让幼儿一进教室就能发现,为幼儿创造了一个很好的自主发现的条件,这对活动的开展作了很好的铺垫。
(三)重视探索过程不以结果为目的
只有儿童自己建构的知识,才是真正符合儿童年龄特点的、和他的认知结构相适应的知识,也是最牢固的、不会遗忘的知识。幼儿的学习是一个自己不断建构的过程,因而我们也就不应该要求幼儿的学习能够达到“一蹴而就”的结果。在自然角活动中,没有特定的、要求幼儿一定要达到的目标,也没有具体详细的活动方案,幼儿可以自己选择活动内容和材料、决定活动时间。当然,幼儿探究积累的经验可能是幼儿可以“领悟”到,但却说不出来的,也可能在成人看来是幼稚的,但幼儿却在探索的过程中真正体验到了自己的学习方法和思维方式。
(四)及时支持适当引导
幼儿自身认识水平、知识结构和能力有限,这就造成了幼儿光靠自己的探索对有些问题无法解决的现象。如果教师没有及时引导,幼儿的好奇心便会成为过眼烟云,不会产生任何学校效果。所以,教师的适时引导以及对活动的积极反应,对幼儿的探索活动起着不容忽视的作用。
当然教师也要注意幼儿自由观察、探索活动的开展情况,但是不能介入太多,而且教师的介入应该是可以使幼儿的探索活动进一步展开的介入。在“青菜蔫了”一案例中,教师循序渐进,通过适当提问让幼儿自己开展进一步的探索研究活动最终解决问题,这是值得借鉴的。成人想要教给幼儿的知识,也许并不是幼儿此刻感兴趣的,探索的过程比知识本身更重要,我们应该学会等待,在幼儿需要的时候做适当的提示和引导。